资料1 筷子的历史和用途
筷子是由人们在火中烧烤食物所用的拨火棍发展而来的,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筷子源于中国。我国远在秦汉以前就使用筷子,但只用来夹汤中之菜,而不用来扒饭入口。古代人还用筷子象征某种精神。唐玄宗李隆基曾赐给宰相宋景一双金筷,以表彰他象筷子一样秉性耿直。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常以筷子为题吟诗作赋。明代程良规在“咏箸筷”中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热情地讴歌了筷子无私奉献大精神。除了中国人外,日本也是筷子使用比较多的国家。如今日本人还把筷子写成“箸”,这是地道的古称。至于为什么称箸为筷子,听说是源于古代船员船客在行船时图吉利,不同与“住”同音的“箸”,而用“筷(快)”字。根据日本史书记载,筷子是从中国传入的,先在皇亲贵族中使用,然后普及到民间。现在高级饭馆仍然沿用中国的牙筷和骨筷,整洁美观,持握有力。
日本人家庭中用的筷子大都是漆筷,一头是方的,一头是尖圆的。在商店里,筷子不象在中国扎成一个个四方形把子出售,而是三双五双并排,封在一个由硬纸板衬托着的塑料盒中,并贴着“自然木”、“铁木”之类的招徕标签。
资料2 一次性筷子的发明与传播
制作一次性筷子的机器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有“割箸”一词,指的就是这种一掰两根的一次性筷子,一般饭店常备。
80年代初,一次性竹木筷子传人中国.如今一次性木筷生产厂家已经由零散的几家发展到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的300多家。一次性竹木筷在全国各地的饮食行业迅速普及,并为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街头饮食摊点,一次性筷子是很常见的。
资料3 一次性筷子与森林资源
制作一次性木筷子,要使用木材做原料。日本发明了一次性木筷子制作机器,一个日本人每年要用70双筷子,除了婴孩,日本大概有一亿人吃饭用筷子,这就是说日本每年需要用70亿双筷子。假如把中日饮食作一对比,日本的“和食”崇尚清淡、精细,不如中国的满汉全席丰美、可口。然而,日本人消费掉的筷子却比中国人的多得多了.日本政府明令禁止砍伐本国的树木用来制造一次性木筷,虽然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日本人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日本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进口国,主要是从森林资源丰富的印尼和森林资源贫乏的我国采购.仅在我国森林资源较集中的东北和华北林区,就有上百个工厂(其中有一些就是中日合资的)生产着一次性木筷供出口和内销。
一次性木筷主选材料是桦木,包括白桦和红桦。
白桦林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海拔在300米-1900米的山地。白桦能忍耐酷寒的气候条件,对极端低温(-50℃)霜冻、日灼等抗性都很强。但不耐干旱,在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区生长较少,在轻度碱土上可栽培成林。白桦对生境适应幅度较宽,可生长在石灰质陡坡、河谷及沼泽、草甸上,甚至在火山喷出物及火烧迹地上也能作为先锋树种成林。
在我国东北各林区,白桦是各种森林的常见伴生种,一般又是各种针叶林或阔叶林破坏后发展起来的次生林。白桦林外貌整齐,树干很直,树皮白色,形成了特有景观,一般生长良好,但除东北和内蒙古各林区外,在华北各地多为幼林。
白桦一般干型良好,其木材虽然易翘裂和变形,但材质坚硬,纹理致密,色泽洁白,处理后可制成精美家具、牙签等.同时是良好的胶合板和造纸材,也是人造纤维的原料;树瘤可雕制工艺品或制作乐器;桦树树皮可做多种工艺品;目前,在世界上,利用森林植物资源,生产“天然饮料”日益风行,大有取代香精为原料制饮料的趋势,其中就有桦树汁树液饮料,桦树汁具有止泻功效,目前我国北方部分林区已相继开发利用。此外,白桦生长迅速,对土壤有改良作用。
红桦林主要分布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东部的山西关帝山、资格条山,太岳山,河南、陕西等地也有分布。红桦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材质细致,可做家具等多种用途,应有计划地 采伐利用。同时,必须注意和更新苗的生长发育。
制造一次性木筷用材与制造胶合板、地板块用材相比,每立方米所创造产值要低50%以上。制造一次木筷都是软木,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随着一次性木筷的广泛使用,它所带来的的森林破坏、资源浪费及污染环境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左右,60%左右的林业基地处于枯竭的边缘.但我国北方的一次性木筷生产厂家每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300万箱共150亿双木筷。 林业专家指出,中国拥有12亿人口,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对林业资源的保护非常不利。一次性木筷的木筷用后即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南宁市为例,该市有大小饭店酒楼150多家,饮食排挡、夜市摊点1000多家,以最低限计算,使用筷子一年扔掉的木材就达375 万多公斤!那么,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一年又将消耗多少木材呢?全国呢?多惊人的资源浪费!
资料4 森林的砍伐与保护
人类从滥砍滥伐中获得的一根柴、一车薪,只不过是人类的浅见和“短期行为”带来的蝇头小利,更大的灾祸隐藏在背后。森林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环境资源。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一亩林地含蓄水分要比一亩裸露地多20立方米,5万亩森林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库容量为100万立方米水库的水量。
印度一位教授通过计算后把森林誉为“绿色银行”:一棵生长50年的树,对人类的贡献是1960000美元,其中生成的氧气价值31200美元,防止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
1988年11月泰国南部山区五天内下了40英寸的大雨而受淹. 山坡上待晾干的数千根圆木顺滑下去,淹没了一个一个的村庄,造成350多人死亡。伐木和森林砍伐极大地造成水土流失,公众对此反应强烈,指责伐林是造成灾难的根源,1989年1月泰国政府做出反应,禁止所有商业性伐木,废除了全部301个伐木许可证。据报道,在看到卫星图片表明这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85年的29%降至1988年的19%以后, 该法令得到批准。森林的丧失促使其它国家也采取行动.印尼部分是为了发展其胶合板加工能力,已于1985年禁止所有圆木出口。根据一份报告称,禁令刺激了纸浆和胶合板加工工厂的发展,但作为一项保护措施却不很有效。有些迹象表明,印尼政府在执行其环境法律方面越来越严格;例如有报道说政府在1988年~1989年间废除了70个林业许可证。
菲律宾在60年代大量采伐易采地区的木材之后,在六个省禁令伐木,并于1976年禁止该国出口圆木。然而,圆木出口禁令直到1986年才全部得到实施。在马来西亚半岛,圆木出口几乎全部被禁止但在沙巴和沙捞越有自己的森林部门和林业法,它们继续大量出口圆木。日本从东南亚进口很大比例的木材,为此受到严厉的批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9年4 月的一份对日本热带木材贸易的结论分析说,日本森林资源政策对该地区带来了消极影响。该分析提出,在该地区投资很大的日本木材公司是以损害持久森林管理为代价很快收回投资的。
当然树木也不是完全不可砍伐的。根据植物的再生性规律,伐一批,育一批,应尽可能扩大森林面积,用养结合,让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让森林与人类共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资料5 一次性筷子与环境、卫生问题
对于环保、环卫部门来说,一次性木筷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一种新公害。城市中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扔弃的一次性木筷,特别是一些餐馆集中、饮食摊点成群的地方,废弃的一次性筷子更是比比皆是,路边的下水道时常被其堵塞。
人们使用一次性筷子是为了干净。但是,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市场上所使用的一次性木筷,有许多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一次性卫生筷并不卫生。
资料6 有没有替代的方法?
目前,有的厂家已开发研制出一种伸缩式卫生方便筷,这种伸缩式卫生方便筷以金属为原材料,收缩后可装入一特制精美盒套中,如钢笔般随身附带,个人专用,可数万次重复使用。在人们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日益增长的今天,这种筷子一经问世,很快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位经济学家预言,伸缩式个人卫生方便筷的问世,堪称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给传统的竹木筷子画上句号,成为亿万人喜爱的餐具新宠。
另外一种减少一次木筷使用的方法是建立有效的餐饮业餐具消毒保证措施。
活动 当地一次性竹木筷使用调查
1 、到早市、夜市、餐馆、排挡调查所使用的餐具都是什么,餐具的质地是什么。
2、你所调查的饮食部门一天,一月、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筷子?每月使用的筷子合多少立方米木材?大约多少树木因此被砍伐?如果计算范围扩大到你所在地区、所在省区、全国,这些数目会是多少?
3、了解你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厂家在哪里,那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如何?
4、 你所见到的一次性木筷、竹筷包装如何?你认为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5、 你所调查的餐馆、摊点其它卫生条件如何?如杯、碗、盘、碟是否卫生?(是否有油渍、未冲净的洗涤液,饮食环境好坏,是否尘土飞扬或苍蝇乱飞等。)饭菜是否卫生?如果这些不符合卫生标准,你认为单单使用卫生筷子有用吗?
6、饮食部门是如何处理使用过的筷子?按照他们的处理方法,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7 、调查一下,一次性木筷使用后能否回收利用?原因是什么?
8、你在调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其它的就餐工具?它们是否值得推广使用?
9、 在解决一次性木筷问题方面,你能够做些什么?
取一只装红色水溶液的平底锥形烧瓶,在锥形烧瓶中插入一枝鲜嫩有叶的枝条,封好瓶口放在已调好的“工字形”木质天平上。再重新加砝码使天平平衡,然后再用不漏气的塑料布给天平搭一个斜塑料棚包住。把它放在太阳下照射约15分钟左右,可以观察到下列现象:鲜嫩枝条的木质被染红了,天平倾斜,塑料棚上部出现大量水珠,沿塑料棚顶斜面汇流,然后滴落下来。这实际上是林区小气候的微观类比实验,这个实验说明植物枝条通过根部吸收大气降水,通过叶面蒸腾加快水的蒸发,使林区空气湿度加大,云量增多,还降低林区温度,对局部地区气候有调节改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