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政务 /
英文域名:sthjj.ordos.gov.cn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端 登录/注册 微博 微信

家庭抹布、餐具的卫生

发布日期:2008-02-27 10:19 来源: 林培英 《环境、人口与发展教育》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保存 分享到:
俗话说“病从口入”,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和家庭厨房卫生关系密切。这项活动是让同学们回到自己家里,调查一下家庭抹布、餐具的使用是否合乎卫生要求;是否采用合理的消毒方法。使同学能自觉地保持自己周围小环境的卫生。

这里引用的资料取自上海嘉定一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厨房抹布带菌量检测、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对比和餐具碗不同消毒方法效果对比等实验。

资料1 家庭厨房抹布带菌量检测结果

嘉定一中的学生在9×12厘米的样本中检测到, 洗碗, 擦桌和擦灶具混用的抹布上平均有866.6个细菌; 洗碗专用的抹布上有146.7个细菌; 擦桌灶的抹布上有986.7个细菌.

资料2 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比较

嘉定一中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发现, 未消毒的抹布上有910.4个细菌, 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 仍带菌125.6个; 用水煮沸后, 带0.4个细菌; 在热水中浸泡后, 带2.4个细菌; 用蒸汽消毒后, 带2.2个细菌; 使用1%石碱溶液(PH 值=11)消毒后, 带0.2个细菌.

资料3 碗(培养皿替代)的不同消毒方式效果比较

不同的饭碗消毒方式, 效果有很大不同. 未消毒过的碗带有912个细菌, 使用紫外线消毒后, 仍带有500.8个细菌; 用0.1%高锰酸钾溶液后, 带13.6个细菌; 在水中煮沸后, 一个细菌都不带; 在热水中浸泡后, 带有3.4个细菌; 用蒸汽消毒后, 带有0.6个细菌.

资料4 不同洗碗操作方法效果比较

家庭洗碗后, 有人习惯用抹布擦干, 有人习惯用清水冲洗后不再用布擦. 嘉定一中的学生试验证明, 洗碗后再用抹布擦, 碗上仍带有158个细菌, 而用清水冲洗后, 只带菌3.3个.

活动1 家庭厨房抹布、餐具使用和消毒方法调查

1.每个同学回家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抹布的使用方法,例如,是否一块厨房抹布混合使用(擦碗、擦桌、擦灶具等)?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2.了解一下自家厨房抹布的清洗和消毒方法,例如,是否定期消毒?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消毒?为什么?

3.了解一下家中饭碗的清洗和消毒方法,例如,使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完毕或用水清洗完毕是否还用抹布擦干?你参加洗碗这类家务劳动吗?

活动2 家庭洗涤灵消毒餐具试验

高年级同学可在教师指导下,对洗涤灵消毒餐具效果进行试验,并写出试验报告。试验方法可参照附录中的试验报告或自行设计。

厨房抹布、餐具消毒方法探索

上海嘉定一中 胡卓君

指导教师 李其清 徐伟平

一、选题目的(略)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按照微生物实验的要求,对有关实验材料都进行了严格消毒,接种、培养等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皿、吸管和烧杯等都经高压蒸汽灭菌锅(1.1kg/20分钟)灭菌. 制备待测液时,每次搅拌结束后,等搅拌棒用75%的酒精消毒. 接种均在经严格消毒的接种箱内的酒精灯火焰上进行(接种箱蛹状技痈呙趟 酸钾灭菌, 同时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培养细菌的恒温箱也事先进行了消毒.实验用的无菌水是经高压蒸汽灭菌的蒸馏水.厨房抹布带菌量检测和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对比两个实验在1995年3月下旬完成,餐具碗不同消毒方法对比哈不同洗碗方法效果对比两个实验在1995年产4月上旬完成。

1. 实验一 厨房抹布带菌量检测

(1)制备待测液:6条厨房抹布,除一条取自校内厨房(洗碗、擦灶、抹桌混合用)外,其余均取自同学家庭。同学家用抹布中,有洗碗和擦桌、灶分开使用的(简称:洗碗专用或擦灶专用),也有洗碗、抹灶、擦桌子合用的(简称:混合用)。从6条抹布上剪取相同面积(9X20cm)样品,分别置于经编号的6只烧杯中,各倒入500mL无菌水,然后放在电动搅拌器( 转速为500r/分钟)上搅拌2分钟 ,制备待测液,立即盖上塑料薄膜并立即使用,以防空气中细菌的污染和放置过程中细菌继续繁殖。

(2)倾注平板、接种:分别用无菌吸管从6只烧杯中吸取1mL充分混匀的待测液注入培养皿(直径9cm)中,摇匀,再倾注已融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细菌培养基15mL,立即旋摇培养皿,使培养基分布均匀,冷凝后成平板。每一组做A、B、C3个重复。另放3个加入1mL无菌水的 平板作对照。

(3)培养:全部接种完毕,待冷凝后,把各皿翻转倒置,放入恒温箱内,在37℃下培养24小时.

(4)检测:用记号笔将上述每个培养皿划分8等分,取2/8圆面积的扇形区,计算菌落数,将原始数据乘以4,即得该样品平板总菌数。菌落数较少的平板则直接统计其总菌落数。

2. 实验二 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对比

上述实验证实,抹布上有大量细菌,因而消毒十分必要。哪种消毒方法简便易行而又效果好呢?我对学校和同学家常用的 5种消毒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样品是学校厨房的一条灶抹布,等分成面积相等的6块(9cmX20cm),其中一块不消作对照,另5块分别作如下消毒处理,即: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开水煮沸5分钟, 热水浸泡(温度保持90~95℃)10,蒸汽消毒30分钟, 1%石碱(市售)水中搓洗、浸泡5分钟, 然后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进行制备待测液、接种、培养和检测。每组做A、B、C、D、E5个重复。

3. 实验三 碗的不同消毒方法效果对比

为减少餐具碗表面的细菌污染,洗后应进行消毒,由于实验中对碗上细菌检测难度较大,我们用培养皿来代替。培养皿先经高压菌,再用学校点心部使用的灶抹布在水中擦洗10秒。擦洗后的培养皿分别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在接种箱内),0.1%高锰酸钾浸5分钟,水中煮沸5分钟,热水浸10分钟(电炉加热保持90~95℃),蒸汽消毒(蒸汽橱内)30分钟等5种方法消毒处理,另用未消毒处理的培养皿作对照;然后在每一培养皿中倒入细菌培养基,进行培养和检测(方法同前)。每一组做A、B、C、D、E5个重复。

4. 实验四 不同洗碗方法效果对比

家庭中常用的洗碗方法有两种,一是洗后用洗碗抹布擦干后置;二是洗后再用自来水冲洗一下。到底哪种好,上海《新民晚报》上有过提倡冲洗法的文章,但没有实验证明。为此,我做了第4个实验,为便于检测,仍用培养皿代替碗进行实验。

实验样品是从学校食堂和同学家庭中各取一条洗碗抹布,各做一次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己经灭菌的6个培养皿放在自来水中,用抹布揩擦10分钟, 然后取出。一组3个培养皿用洗碗的抹布加以擦干,另一组3个培养皿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一下,然后倒入培养基,立即旋摇制成平板,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测。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实验结果

表1 厨房抹布带菌量

序号

样本

A(个)

B(个)

C(个)

均值(个)

1

学校食堂混合用

1824

1484

1584

1630.6

2

学生家庭混合用

848

888

864

866.6

3

学生家庭洗碗专用

128

208

104

146.7

4

学生家庭擦桌抹灶专用

1024

584

1352

986.7

5

学生家庭洗碗专用

696

576

272

514.7

6

学生家庭洗碗混合用

664

576

1456

898.6

7

对照(加入无菌水培养基)

0

0

0

0

不论哪种厨房抹布,都带有较多的细菌;其中,学校厨房抹布带菌量特别大;在家庭厨房抹布中, 混合用抹布的带菌量大大超过洗碗专用型抹布(表1)。

2. 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

5种消毒方法都有显著的效果.水中煮沸和碱液处理的效果更突出。(表2)

表2 厨房抹布不同消毒方法效果

序号

样本

A

B

C

D

E

均值

1

对照(未消毒)

784

848

956

1028

936

910.4

2

0.1%高锰酸钾溶液

128

124

120

124

132

125.6

3

水中蒸煮

2

0

0

0

0

0.4

4

热水浸泡

3

3

1

3

2

2.4

5

蒸气消毒

1

7

1

0

2

2.2

6

1%石碱溶液

0

0

0

0

1

0.2

7

方差分析结果

F=581.87 F(0.01)=3.90 P lt;0.01

3. 碗的不同消毒方法效果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水煮沸,热水浸泡和蒸汽消毒 4种方法都有显著的效果.紫外线消毒效果差(表3). 同时实验表明,高锰酸钾溶液内7价锰离子在空气中被还原成4价锰离子后呈褐色,使碗、碟、筷等外观很难看,故也不宜用于碗、筷的消毒。

表3 碗(培养皿替代)的不同消毒方法效果

序号

样本

A

B

C

D

E

均值

1

对照(未消毒)

824

936

968

964

868

912

2

紫外线消毒

640

528

480

480

376

500.8

3

0.1%高锰酸钾溶液

8

12

14

28

6

13.6

4

水中蒸煮

0

0

0

0

0

0

5

热水浸泡

7

0

1

3

6

3.4

6

蒸气消毒

1

0

1

0

1

0.2

7

方差分析结果

F=493.2 F(0.01)=3.90 P lt;0.01

表4 不同洗碗(培养皿替代)方法效果

样本

嘉兴一中食堂抹布

学生家庭抹布

1

2

3

均值

1

2

3

均值

洗后擦干

108

256

185

183

84

232

158

158

洗后冲洗

76

44

52

57.3

5

1

4

3.3

T检验结果

t=6.08 t(0.01)=4.60 p lt;0.01

t=7.68 t(0.01)=4.60 p lt;0.01

四、收获与建议(略)

(引自《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第三届评选获奖项目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年10月)